
战斗机携带的武器经历了长时间演变。早期战斗机的唯一武器是机炮,飞行员靠近敌机用机炮搏斗。后来随着空对空导弹问世炒股配资平台官方网,战斗机的作战距离和打击精度大幅提升。尤其是超视距导弹的发展,使得飞机可以在百公里甚至更远之外发起攻击——一些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已经达到数百公里。如今,现代空战往往在很远的距离就能发起打击,完成攻击后飞机迅速撤离,近距缠斗和机炮交火的机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少。
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,我国的歼-20成为全球首款取消内置航炮的现代化战斗机。机身左侧曾有一个小舱口,一度被误认为是航炮抛壳口,但后来证实那是机载APU(辅助动力装置)的排气口。歼-20没有航炮的设计,反映出两点:一是现代空战偏向超视距打击,近距机炮需求降低;二是对歼-20自身能力的自信——凭借良好的隐身特性、先进的雷达与航电系统,以及配备的超视距和中近距导弹,歼-20在远距离就能有效压制对手,较少让敌方有机会靠近。即便进入近距格斗,歼-20也携带有两枚用于近战的霹雳-10导弹作为自卫手段。
展开剩余77%不过,也有人对取消航炮表示担忧:战场瞬息万变,如果在高强度对抗中歼-20用光了所有超视距与格斗导弹,被迫进入肉搏,只有两枚霹雳-10能否应付?如果导弹都打光了,敌机仍未被击落,缺少航炮的飞机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非常被动?这种顾虑并非毫无根据——实战中确实存在弹药耗尽或战况异常的情况。
针对这一点,近年来出现并逐步实装的一类新武器给出了解决思路:机载激光武器吊舱。央视军事节目展示的画面中出现了安装在机翼下的锥头圆柱形吊舱,并标注为激光武器吊舱(节目中以CG画面演示)。这表明,我国已经在海、陆、空多个作战平台上开始配备激光武器系统:例如公开展示的LY-1大功率激光系统、海军在071型登陆舰上试装的舰载激光武器,以及被用于反无人机的坦克激光武器等。能够在舰艇、坦克和战机上看到激光武器的身影,说明相关技术在功率、控制与平台适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。
与导弹相比,激光武器有几个显著优势。激光束以光速传播、直线命中,理论上实现“发射即命中”;激光不依赖导引头进行制导,因此不会像导弹那样容易被电子对抗、干扰弹或诱饵所欺骗;在精确打击小型目标(如无人机、传感器、光电设备)时,激光能以较低成本、多次开火的方式进行拦截或毁伤。当然,激光武器也有技术难点:要对目标造成实质损伤需要足够的能量与稳定的光束输出,而这又对载台的电力与散热系统提出了高要求。过去小功率激光只能做示踪或警告,而现在出口与实战应用显示,我国在功率与实用化方面已有突破。
已有案例表明,车载小型激光系统在对抗无人机等目标时取得过实战效果,这为机载激光的发展提供了经验。如果坦克或车辆能配备有效激光武器,那么动力与电力条件更充足、机载平台的战斗机在满足更高供电需求时,也具备装载该类吊舱的可能性。激光吊舱通常以外挂方式安装,灵活性高——需要时挂载,不需要时拆除,不像内置航炮占据机体内部空间和重量分配。
从目前公开的演示来看,机载激光吊舱的体积接近一枚中等大小的空空导弹,从外形和体积角度,对战机整体隐身影响有限,尤其是对那些本就设计有外挂能力的机型而言,更易于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武装配置。作者认为,这类激光吊舱更适合用作视距内的补充武器:在近距格斗或对付小型、脆弱目标时,激光能作为格斗导弹之外的另一个即时响应手段。随着激光技术继续发展,未来它有可能在一定任务类型中替代或部分替代近距离格斗导弹,成为视距内空战的新型主力武器之一。
综上所述,歼-20取消航炮并非简单的削减火力,而是基于现代空战态势与武器系统演进的考量。通过外挂式激光武器等新型装备的补充,既能保留隐身与航电优势,又能在近距交战中提供新的应对手段,从而缓解没有机炮带来的战术短板。随着激光与电力技术的进一步成熟,未来战斗机的武器配置可能会越来越灵活、模块化,也更侧重远程精准打击与多样化即时反制能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